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為何首富不受歡迎?

近日一口氣聽完一個談及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的youtube影片《蕭若元:富甲天下之李氏皇朝》,一連25集。可能不少人都有聽過這個蕭若元的網台片段,如果未聽的,有時間又有興趣的話,不妨聽聽,內裡資料都頗豐富,又說得風趣幽默。




蕭若元曾有機會與李嘉誠共餐兩次,感覺他是一個很有智慧,是非常高級數的生意人。youtube影片中談及了很多李嘉誠的事跡,當中更細說不少「世紀巨Deal」,的確令人津津樂道,例如匯豐銀行當年為何把市值數十億的和記賣給李嘉誠呢?條件是以首期一億多,尾數可以分多年還款,匯豐銀行還要借他兩億,計算之下,和記往後的股息都足以償還,整個Deal,接近贈送,誰都有能力買入吧,為何選中他?

其實,止凡很久以前都有看過一些談及李嘉誠的書籍,不過大多數都是描寫他如何高超厲害,從中學習不少。無可否認,李先生的確是商界巨人,所以才能穩坐首富多年。然而,這影片其中一個很吸引的內容,是蕭若元談論為何李嘉誠後來不太受香港人歡迎,這些內容不容易在坊間著作找到。

80年代,當談起李嘉誠時,人人都很尊敬,覺得他是香港華人的驕傲,更稱他為「李超人」。到90年代,李嘉誠的名聲開始走下坡了。2000年過後,香港更有不少人對他非常不滿。蕭若元從一些消息人士得知李嘉誠本人對此大惑不解,亦十分介懷。

李嘉誠自問發財立品,不時做善事,久不久出來提醒大家不要亂炒股炒樓。他自覺到世界各地都很受尊重,江澤民兩度來港也住他的酒店,單獨與他們父子食早餐,但在香港則不是,到底為何香港人不喜歡他呢?這是他的一大遺憾。可能他是最有錢,不少人眼紅他吧。先不談仇富這些情感問題,談談youtube片中總結了他幹過什麼令香港人反感的事情。

首先,於97年、98年,他向小業主追收差價,堅持告到底。在這事件之前,撻訂都是蝕訂了事,但他就堅持執行合約,需要小業主賠付樓價下跌後的差價。其實,蕭若元估計所涉及的金錢不會多,他有不少朋友更把資產轉走再申請破產,但李嘉誠堅持告小業主,令人反感。

當年堅持擴建港燈一事,就算中電有很多餘電,堅決還是不肯聯網令使兩電供電更高效率。由於與政府的利潤管制合約,擴建使港島區加了不少電費。

長實建房用料差,這都不是什麼秘密。蕭若元分享當年買入城市花園也令他感覺不好。一直以來,長實的銷售手法,賺盡的心態,使不少香港人對李嘉誠印象越來越差。

另外,長實有一個頗陰謀的手法,就是在長實屋苑內,多只會有他們的產品。電話接受只有和記,超市只有百佳、屈臣氏等。其實分析一下,這未必對總體利錢有幫助,以地產霸權令其他品牌不能進來,舖只租給自己品牌,自己品牌就好像賺多了,但舖的租金賺錢能力其實因缺乏競爭而降低了。

情況就好像做零售去買舖的決定,看似省下了租金,使零售生意的數字更漂亮,其實舖租收入在暗中補貼零售生意。如果把兩者拆開來看,把舖位租給能交高租金的客戶,自己的零售又到租金較便宜的地方做生意,總體隨時賺得更多。所以長實這些陰謀手段,可能得不償失,更使香港人感覺不好。

有一段時間,李嘉誠不時都威嚇香港人,因為他覺得香港人不喜歡他,他指他所賺的錢都不在香港,不被尊重的話隨時會徹資,到時香港失業率就會大升云云。嚇香港人可是一個致命傷,很難不令人反感。

早幾年又發生了港大醫學院冠名風波,港大醫學院比香港大學還要早,這事件觸動不少香港人的神經。李嘉誠有錢何不自己建一所醫學院呢?他曾指於內地捐出大學,人家求他冠名他也拒絕,為何又接受港大醫學院冠名呢?

做生意的手法實在太賺盡,又大小通吃,單是一個屈臣民已經趕絕不少小商戶,不少與長和系做生意的伙伴其實都感覺不太好,不少工程公司就算收不足錢也不敢得罪它或與它打官司。其實越是影響民生的生意,用賺盡的方法,就越令人反感。

不少香港人對李嘉誠本人處事也不感認同,甚至感覺他有點點病態,賺盡心態,工作狂。當一個人有2000億身家,還要每天工作18小時,為求達到3000億、4000億,不少人非常不認同此種價值觀。近年有颱風靠近但又成不了風,港人都會打趣地說:「又是李氏力場把颱風打回去了」。

加上,不少名聲都可能由他的兩位公子敗掉,大仔賺得比他更盡更狠,細仔則玩弄一支「8號仔」已經傷盡港人心。

不常見有著作會大談強人不好的地方,數一數,總結一下,原來可以有這麼多個事件,很多事件更距今不遠,今天還歷歷在目。其實,當賺到千個世代也花不完的錢時,真的每每都需要賺盡嗎?但很有趣,通常要賺得這麼多錢的人,又必先要有事事賺盡的性格。

我本身對李嘉誠沒有太壞的印象,亦從他的事跡學到不少智慧,但以上的事件的確值得反思,如果到今天還不明白為何香港人不喜歡自己的話,這就比問題本身更有問題了。




50 則留言:

  1. 正面點,大家會學習更多,尤其他的優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不是否定他的優點,其實往日向他學習很多智慧了。

      刪除
  2. 我對他也沒有多大反感,平常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無錯,不常心,會看見更多的。

      刪除
  3. 長輩常說「風水輪流轉」,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別人。不過生殺大權長年都在自己手上,風水轉來轉去還在自己手上,難免會沒多少機會,站在人家的角度看一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有,黃子華話,香港有一大部份是他的,所以思考行為都與人不同。

      刪除
  4. 如果是他公司股東,看法會否不一樣呢?起碼他不搵小股東笨!小股東多年與他一起成長,他也為股東盡心盡力,算是對得起捧他場的股民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但原來聽完蕭生的影片,發覺往日他都很喜歡玩弄財技,把一些子公司又上市又私有化很多次,都不一定是與小股東成長的。

      刪除
    2. 我很佩服李生的企業精神!香港生意佬能衝出香港的又有幾人呢?他能創立真正的跨國集團,不是只在地產裡轉,他的魄力勇氣能力,同一輩有錢佬無人能及。

      刪除
    3. 作為地產商,他的生意又的確涉及很多範疇,值得欣賞。

      刪除
  5. 題外話,日出康城是李生起既樓,但屋苑内的超市是惠康、而非百佳。但那個位置並不靚,超市鋪位亦比一般超市細很多。

    陰謀論的話,其實每個人一生中終有用的機會,只看次數多少及程度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哦,原來日出康城有這安排的,又想不通其背後原因。

      刪除
  6. 我們的年代對李生,成龍,劉華,港督等亦專敬有加,為何到了這年代他們好像「突然」做了很多壞事似的?哈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每個年代都有其文化,禪師跟不上,這不是你的問題,我也跟不上。

      刪除
  7. 身邊的確很多朋友都不太喜歡誠哥,多會說跟長實做生意很難收數,公司蓋的房子質素差,財技也太了得等。地產股中,我覺得還是新鴻基地產做生意比較厚道,興建的房子也最漂亮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鴻基的品牌真是好很多,是全城最好,地產商來說,實在沒法比。

      刪除
    2. 匿名18.4.16

      新鴻基是好,但如果同一地點起樓賣,例如康城那邊,長實賣出600萬的,新鴻基一定賣700萬以上,這就是好的溢價

      刪除
    3. 無錯,所以經常指,不要拿長實的價錢要求新鴻基的品質。

      留言時不妨留個名字,方便交流。

      刪除
  8. 有時很難評論對與錯。從商業角度,長和作為上市公司,理應作利潤極大化的決定,向各股東交代,如果誠哥作為集團主席為了聲譽,選擇「唔賺盡」,從某角度亦可能對公司不公。作為首富,個個睇你搵食,有時真係左右做人難。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沒有對與錯,不過奇怪的是長和系所給人的印象特別差,不知是否公關的問題呢?

      刪除
    2. 我認同長實的公關手法確是比較差(相當的強勢)。

      刪除
    3. 這可能是問題的源頭。

      刪除
    4. 主要係同民生有太直接關連...
      長和,港鐵,領展,兩電都一樣,通通被妖魔化!!
      唔係班政客有咩可以轉移視線...

      刪除
    5. 與民生及政府扯上關係都有這現象。

      刪除
    6. Antonio Tam30.4.16

      政治生態好大改變,政棍抽水係佢哋主要工作之一。政府唔爭氣,令人覺得政策一日比一日差

      刪除
    7. 這幾年情況的確加劇了不少。

      刪除
  9. 匿名18.4.16

    不過我覺得係近十年來,,李氏的確應該唔好事事賺盡,,
    又唔好威嚇港人會撤資令港人好多失業,,
    雖然佢有做好多善事,,
    但係都應該在而家咁有能力的情況下祝福港人,,
    我覺得世上總有人不喜歡你的,,
    但係當大部份人都不喜歡的話就應該不是主觀了,,
    所以李生在生意上確實堅野,,
    但應用這智慧在這個年代祝福港人,,
    努力,,李生都要努力,,互勉之...
    clever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代梟雄,都不需要與大眾對著幹吧。

      刪除
  10. 他缺乏春秋時代范蠡投資哲學的智慧:“逐什一之利”.
    范蠡不追求暴利,只尋求十分之一的回報,這有很高的商業智慧,因為經商的利潤過高,肯定中間存在著所謂被剝削的問題。
    像Soros那種人並不能得到大家的敬重是因為他謀求暴利,放空別國的貨幣或股票期貨等而獲致,很多國家對他恨得牙癢癢的。范蠡更進一步散盡錢財給朋友親戚同鄉等,(《漢書》記錄他曾經三次如此!)所以他雖然很有錢,也沒有招致別人對他起了“仇富”心理。況且大家也親眼看著他和他的兒子們親身在田里工作,在牧場裡餵牛、餵馬、餵豬、餵雞鴨鵝等,那不就等於說,你看,他們賺錢也很辛苦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Soros的賺錢方法更是建立在別人的損失之上,取之有道很重要。

      刪除
  11.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助勾踐成功復仇與稱霸諸侯後,下面是如此寫:
    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似小時有讀過,又記不起這些智慧。

      刪除
  12. 注意范蠡離開越國乘船去到齊國之前是“裝其輕寶珠玉”,並沒有帶著千金、萬金之財,他到了齊國,改名換姓之外,“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這是父子在海邊一邊做自耕農,一邊搞投資做生意,所以才能做得到在一個不長的時間裡“致產數十萬”,回頭看ESBI這四個象限,這表示不管你是做一份工賺錢或者是當自耕農,你必須先累積資本!但光是這樣累積資本的速度太慢,所以必須結合ESBI的I,就是投資。范蠡從數十萬發展到了“居家則致千金”,最後一直做到了“致貲累巨萬”,這當然是“投資”才能增加的這麼快速。但是,范蠡教導兒子確切地要遵守“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這裡“復”是再次的意思。“約、要”意義相同,就是彼此約定的意思。“廢居”與上面講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廢著”相同,就是低買高賣。光是“居”或“著”就是“ 買進, 囤積”。所以這一整句的意思是:父子都再次約定好了要耕種畜牧,低買高賣,買進賣出都要等待最好時機,尋求十分之一的利潤。這樣穩健地結合農牧商三者而讓財富穩健地成長致富。我們假定農牧這兩方面可讓他們每年獲得3%至4%的利潤,而投資經商可獲得10%的利潤,那麼,他們的每年的盈利增長率就是14%。

    回覆刪除
    回覆
    1. 噢,古時中國也有點西方資本主義的智慧。

      刪除
  13. 一個年盈利增長率是14%的話,那麼,需要多久時間能使他們的資本翻倍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數學問題。笨方法是:
    年--1--2----3---4----5------6-----7-----8-----9-----10-
    資金-1-1.14-1.3-1.482-1.689-1.925-2.195-2.502-2.852-3.251
    你只要把上一年的累進資金每次再乘1.14就可以得出下一年的數字。舉例來說,假如你投資股票,不是像一般人那樣炒出炒入,而是長期持有一個穩健成長的大公司(年盈利增長率達10%至12%)加上每年這些穩健的大公司派發約4%的股息,也就是說,你的年盈利增長率會高於范蠡的14%,假如你再加上一兩家快速成長的中小型好公司(往往前面10年可達20%至25%的高速增長),你的年盈利增長率肯定比范蠡他們要好得多!好!就算你的成績平均起來跟范蠡一樣吧!假如你第一年的投資總額是10萬港元,那麼,你的資本額,靠著這個複利成長,到了第六年多一些,就變成了20萬,不到第十年就已經達致30萬。這個當然是笨方法的計算。

    回覆刪除
  14. 金融學上有更快的方法叫做The Rule of 72,中文就叫做72法則。你只要把72去除那一個年盈利增長率的數字就可以得出資本翻倍的時間。14%,那就是72/14=5.143年,假如你的投資組合能讓你穩步每年以14%盈利增長的話,那麼就是約經過5年7個月又5天左右,你的10萬港元就會變成20港元。所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在“逐什一之利”之後這樣子寫:“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多久,他的資產就積累到達了數目龐大的數字,所以,後世談論富翁時,都稱頌陶朱公。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裡也分享過72法則的由來。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7/blog-post_05.html

      刪除
  15. 司馬遷談論范蠡的部分很詳盡,除了“低買高賣”是典型的價值投資之外,像“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旱災時大家都不需要船,價格下跌很厲害,你就買進船。等到雨災時,你的船就能賣得到好價錢。雨災時就進車,大家都不會要車,車就在價格低廉買進,等到旱災時,大家都需要車子,你在雨災時進的車子當然可以賣得到好價錢。)的逆向思維則完全是價值投資原則的生動應用。最厲害的是,范蠡跟文種一樣原先是楚國的窮人,都博讀群書,都非常有識見,做了好朋友,深知在楚國很難有所發展往上爬,於是去投靠落難的勾踐,這是投資在“人”的方面(呂不韋在趙國的京城投資秦國的質子子楚也是投資在“人”,回報更可觀,可惜也是沒有范蠡的智慧最終被殺!),而且是“長期持有”,陪著勾踐在吳國當奴隸。但他深知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我曾看過,找重要的商品,在其不被重視時買進,在被重視時賣出。

      刪除
  16. 所以他在離開越國前曾勸文種也離開,文種反應慢(文種就像買進了一個好股票就長期持有而沒有定期檢查這家公司!),最後被勾踐賜死。范蠡則當到了上將軍之後便遠離勾踐,有一點像一家好公司但股價被炒到翻了天,價格上升到了驚人的地步,應該趕快賣掉一樣!所以,“長期持有”並不等於永遠持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兄這個分享真有智慧,從中國古代故事看出投資理財之道,實在是非一般。

      刪除
  17. 感覺上止凡兄現在對李嘉城的看法和2013年寫《富人的整合遊戲》(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30.html)時,有頗大的分別。
    那時我已表達了意見,李嘉城並非「取之有道」,在此不再重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時都已經明白追求兄的意見,其實我對李嘉誠的看法沒多大分別,只不過那篇是欣賞角度,今篇是看其令香港人不悅的角度,多角度去認識了解,不想跌入非黑即白的迷思吧。

      刪除
  18. 七十後19.4.16

    大家對李生的負面評論,或許都是真的。

    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絕頂眼光。

    去年長系重組後,股市大跌。

    近年的持續套現,在經濟處於下行週期時,充分體現了 cash is ki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每次回看,大眾才明白他的決定是如何的高明。

      刪除
  19. 話誠哥賺盡而吾仲意佢的, 係自欺欺人, 我認為只係部份人眼紅仇富, 以及對自己人特別嚴厲而已, 你睇索羅斯發達係要害死幾多人? 誠哥同佢無得比, 但我相信香港人吾仲意誠哥的一定比吾仲意索羅斯的多好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除了仇富,索羅絲所涉足的範疇又沒有李嘉誠般接近民生,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刪除
  20.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相信無論以前定現在,個個商人都會有咁的手法,不同的是報道的手法和資訊的流通,例如很多報章都蘋果化左,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就更醜化。

      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