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買東西的行為

散戶的行為頗奇怪,平日買東西時通常都會選擇比較便宜的貨品,全世界的市民都是這樣。但如果買賣股票、樓與其他一般有投資性的東西時,就會見市價又高又熱時才下注,見淡市而通街便宜貨時就不會出手,這種行為注定會成為大戶的點心,成為地產發展商的點心。


此文章首次在 2010-9-5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這篇是三年多前所寫的,嚴格來說這都不算是一篇文章,只是短短幾句文字,是描述對買賣東西行為的有趣觀察,亦拋出了一些迷思,好讓三年後(今天)的止凡可以有機會作多點討論。

這個觀察的重點,是大眾買東西跟投資行為好像有點不一樣。試想想,如果兩者都是買賣行為來說,應該拿同一個邏輯去行事。簡單而言,買便宜的東西、賣掉價格太高的東西,這是合理邏輯,這代表大眾平日在買賣東西時的行為算是合理,即在投資時的概念就不太合理了。

如果要進一步分析為何有這個分別的話,我會認為是大眾在買入東西後有否想過會賣出來。平日,單單是衣食住行的買賣,這都是消費行為,大家都不會想有一天會賣 掉當日買入的東西,就算是手提電話的「trade in」動作,也只是看中了新手機型號而拿舊手機來換,仍然是消費行為。

然而,當談到投資行為時,大眾在買入時經常都會想著賣出的一天,當心中希望以較低價格買入,他日在更高價格賣出而賺取差價時,大眾所注意的就不會是價格的高低水平,而是未來的升值潛力。

然後大眾便會在投資時就會落入一個錯覺之中,認為未來的升值潛力就等同今天的價格以及被人重視的程度,如果今天投資對象的價格太低,亦沒有被人重視,大眾會 誤以為這就代表沒有升值潛力。相反,當某某股票或樓盤被人家吹捧上天,成為全城熱話,價格亦一直在飛升著時,大眾都會認為這東西的升值潛力很強,傾向投資 這些東西。

就是這種心態,令日常生活買賣東西行為跟投資行為的概念完全相反,這其實一點也不難明白,市場大戶都早已知曉,亦不停地利用這個「人性的弱點」來把市場舞高弄低,賺著巨額利潤。

明白了當中道理,大家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投資行為,當投資股票時,你的概念跟你買一套新音響的概念有否分別呢?是不是都在選擇購入一些又便宜、又高質素、又適合自己的東西呢?


台網連結: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4/03/206.html

8 則留言:

  1. 我就算買野買股都會格到至抵, 但係股票比消費難的地方係「抵」「底」唔易格, 同埋唔夠定力的人好快會在市場上過度「消費」而冇晒資金, 而市場與自己預期相反就會出現不安, 這是一般消費不會出現的情況。「永不滿倉」共勉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認為這是投資EQ上的考驗,在合理價位買入一些「買後能安睡」的股票,哪怕買入後價格再大跌呢?當然,如果過不了自己的心理,「永不滿倉」亦是不錯的方法。

      刪除
    2. 投資等於做生意,不是購物,你說得對。只是動詞都是“買“,感覺上有些相似,幾時都係,升時有貨沽,跌時有錢買,先至平行到心理,為免揀錯對象,盈富係不二之選,起碼唔會執笠,與大市同步。

      刪除
    3. 用做生意的理念去投資的確很棒,不過又不一定每次都要在升或跌時有所動作的,始終很多時是事後才知曉市場的所謂高低位。

      刪除
  2. 主要是因為趺價時無人會知幾時應該要趺到幾多先為抵買. 加上環境差時人都會保住現金, 因為點都食飯緊要D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就是重點問題,大眾在平日買東西時就會知道何為抵買,亦不需要等到跌至谷低才買,但投資時就全都忘掉,買入一些自己認識其實不太深入的東西。

      刪除
  3. 匿名24.3.14

    冇錯,,這是每個人也會做的,,
    在現實世界中買野確是會大減價就去掃貨,,
    在股市樓市時就唔會了,,

    等於一支可樂,,平時10蚊支,,冇乜銷量,,
    但商人炒佢上100元時,,個個嘩嘩聲,,
    待佢大減價至每支30元時,,
    人人衝著去買,,因為期望佢上番100元時來出售,,
    這現像真奇怪,,
    但我見此況,,只好去買支鴻福堂雞骨草飲下只係4.8元,,
    人就係咁,,
    互勉之...
    clever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cleverpeople兄所提出的是消售技巧,然而可能在投資世界,莊家們的消售技巧應該更厲害吧。

      刪除

熱門文章